空想世界的机器人
虽说是都统称为机器人,但其在学术、产业、艺术等各个行业世界的定义是不同的。
原本,机器人这个专业词语来源于捷克语的“robota(费力的工作)”。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Karel Capek于1920年创作的戏剧《R.U.R》罗萨姆世界机器人制作所》中首次登场。在《R.U.R》中登场的机器人是从事打字、记账及体力劳动的所谓“人形机器人”。有手有脚有脸,可以走路、跑步、说话、战斗。这个充满跃动感的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得到了很高的人气,出版仅3年就被翻译成了30多个国家的语言--机器人这个词语瞬间就固定下来了。
▲戏曲话剧《R.U.R》的一幕,从右数起第二个和第三个是机器人
现实世界的人形机器人
1920年代的后半期,在美国、英国和日本诞生了3个人形机器人。美国的综合电机制造商发明了可以远程操作家电产品的“Televox(电视台机器人)”,英国的William Richards和飞机工程师Albert Herbert Reffell发明的可以站着、坐着的“Eric机器人”,以及日本的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发明的可以使表情发生七种变化并书写文字的“学天则机器人”。
▲Televox(电视台机器人)
▲“学天则”和西村真琴(左)
“走路”“跑步”“跳舞”等,人形机器人总是作为表演者而引人发笑,近年来可以与人面对面的对话的人形机器人也不断诞生。2014年软银发布“Pepper”、2015年Viston发布“Sota”、2016年夏普发布“机器人手机”。无论哪一款,都是以人的姿态为特征,作为可爱的交流型服务型机器人而开发的。
▲世界量产的人形机器人“Pepper”
另一方面,能完成 “能够代替人类做很辛苦的工作”这一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也在持续增长,终于成为了现实。
人形机器人的社会实用方面
现在,包括企业和学校在内,研究人形机器人的团体有很多。会翻跟头、演奏、做饭、表演的机器人在媒体上也备受瞩目。另一方面,川崎重工研发的“Kaleido”是以“代替人类所有劳动”为目的,非常接近实用化的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80cm,体重约85kg,体型和力量都非常接近成人,具有适应人类社会的身体特征。
▲川崎机器人的“Kaleido”
期待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在灾害现场等人类无法靠近的环境中代替人类进行工作。如果是和人类体格相同、能够做出同样动作的人形机器人,便可以直接使用为人类设计的防护服、道具、交通工具等。
对制造现场十分了解的川崎机器人,在对充分准备后生产出的人形机器人所提出的理念是“即使倒下也不会坏,万一坏了也很容易修理”,是具备综合性的耐久性,而且体型非常接近成人的人形机器人。365天,24小时活动,只有明确耐久性、可靠性、整备性、通用性等每天使用的“现实性课题”,才能成为代替人类工作的人道主义机器人——这就是川崎对机器人的态度。
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翘楚超过50年的川崎重工,毫不吝惜地投入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开发了人道主义机器人“Kaleido”。 “他”在社会上得到实现的日子也许不远了。
更多资讯:人形机器人